"In my opinion,even the lest successful of them were not designed in vain. At any rate,they have value for me as stages along the way." - Hans J. Wegner 1965 |
中國的傳統家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夏朝時代,因為習慣席地而坐,家具形式多以低矮的床几結構為主。魏晉南北朝時,中國各方民族互相融合後,多樣的生活習性與改變,讓過去多半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漸漸消減,高坐具的使用逐漸普遍,到了宋代便已全面使用垂足坐的起居方式。
但若討論到將中國家具技藝傳到歐美地區,則是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後,這時正是明朝明式家具鼎盛的時期,明式家具講求簡潔實用而且造型優美,也因為政經體制的完善及富庶,使得家具的發展來到了黃金時代,官宦府第考究成套的家具組合設計,加上海禁的開放,使得南洋一帶質地堅硬、強度高、色澤紋理具美的硬木如花梨、紫檀、紅木等源源輸入,使工匠能在製作時採用較小的構件而製作精密的榫卯、雕飾與加工。明式家具的椅子最為代表的三種結構分別為交椅、圈椅和官帽椅,而這時期歐洲各國與中國船艦貿易往來興盛,明式家具便因此流傳到世界各地,而今天 China chair ( Chinese chair )在國外則多半指稱明清時期的椅子。
交椅、圈椅以及官帽椅(依序左、中、右) |
《養正圖解》- 焦竑 明萬曆年間 局部,左圖之交椅與右圖之官帽椅在明朝時代表較高的身分與地位。 |
丹麥與中國的海上貿易往來自然也很頻繁,中式家具自然也傳到了丹麥。1924年Kaare Klint推動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成立了Furniture School,身為系主任的Kaare Klint主張家具設計應以功能實用性為核心,他注重於探究家具的比例測量與材料的使用,他在皇家藝術學院的教學方向便是讓學生針對傳統經典的家具做測量與分析,去研究這些傳統家具的線條比例、材質與結構,保留好的優點、捨棄多餘的設計並導入人體工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說是20世紀中旬丹麥發展出現代設計風格的重要推手,畢竟當時興盛的正是以反對傳統為主張的包浩斯風格,Kaare Klint卻以選擇擁抱這些傳統,他將它們簡化而昇華成新的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思想影響了無數的學子與設計師們,而他也因此被封為"丹麥現代家具之父"。
1944年Wegner在丹麥匠師協會年展展出了與Kaare Klint 學派風格極為相像的作品,椅子方形且筆直的支腿結構與黃銅釘皮面設計正是Kaare Klint 改良英式家具而形成的風格,此外展場中也掛上了Kaare Klint所設計的紙燈具,可說是Wegner向Klint致敬的設計。
Kaare Klint的教學訓練注重繪圖與測量,精密且繁複的繪圖與各種測量工具的使用是他的學生必備的技能。 今年六月在丹麥設計博物館也舉辦了"熟能生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 Kaare Klint's school of furniture特展 |
Wegner's 1944 Cabinetmakers Guild Exhibition installation |
眾多的知名設計師也都以中式家具風格做研究參考而設計家具,如Arne Jacobsen於1934年設計的Chinese chair和Grete Jalk於1946年設計的餐椅,不例外的Wegner也對中式家具很有興趣。1932年Ole Wanscher寫了一本名為"Møbeltyper."(Furniture Types)的書,詳細地整理了世界各地眾多的經典家具設計,裡面也收錄了明式的圈椅及交椅,這本書在當時激起了許多人對於明式家具的好奇與研究,包括Wegner。另一方面,丹麥設計博物館在1937年收藏了一張18世紀的中式官帽椅,中式的榫接結構讓這張椅子可以輕易地分解拆開而不需要膠合或螺絲,進而大大提升了運輸的方便,這也影響了當時家具工廠生產與運送的思維。Wegner當時正在哥本哈根的the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就學,看到了這張椅子後也啟發了他對於中式家具的興趣與研究。
Arm Chair ,Grete Jalk 1947 (左);Chinese Chair ,Arne Jacobsen 1934 (右) |
丹麥設計博物館收藏的18世紀中式官帽椅啟發了Wegner的中式椅創作, 今年Just One Good Chair 百年紀念展也與Wegner設計的各款中式椅一起展出(左二) |
China Chair No.1 (FH-4283)
1943 Fritz HansenW55 D55 H82/SH45 cm
Wegner在1943年的Kunsthåndværkets 展場上發表了中式椅系列的第一個版本,這張椅子的出現除了是Wegner對於明式椅的興趣之外也與Fritz Hansen有關,他們希望Wegner能設計一款像他們得到Thonet授權而生產的Dan Chair般的曲木椅(*註一),但是卻可以有低成本而且更符合丹麥風格,當時正值戰爭期間,在丹麥當地要找到這麼長的木料去做彎曲成型是相當困難的。Wegner設計了這款FH4283的椅子,椅圈的部份Wegner並未使用一體成型的曲木技術,而是使用中式傳統的椅圈製作方式分三段接合,使用了之字型榫接取代中式楔丁榫。比起傳統中式圈椅,Wegner的China chair大幅調整了比例與線條,中式椅講究豪邁的氣勢與威儀,所以結構比例較寬大而端正,Wegner則降低了座椅高度,讓雙腳可以直接踏地乘坐,免去了踏板的需要。而較低的扶手讓乘坐者可以更舒適地將手肘倚靠在上面,另一方面,圓柱且紡錘狀的椅腳設計讓端正的中式椅顯得更輕巧柔軟,在這張椅子也可以看出Wegner對於有機、圓潤的曲線偏好,也展示出了Wegner走出與Kaare Klint 和 Børge Mogensen不一樣的設計路線。
China Chair
1944 Johannes Hansen這張椅子有著濃厚的中式官帽椅味道,但線條更為柔順與細膩,這張椅子完全展現了Wegner對於傳統家具"再設計"的功力,仔細端詳椅子的線條便會發現Wegner成功地揉合了中式椅結構與他自己的風格,椅背的弧線、紡錘狀的下橫桿、傾斜的後椅腳與更為厚實張開的扶手,這些細節都跳脫了一般中式椅的框架,椅墊的部份使用英式家具常用的銅釘繃皮面手法,這張椅子也暗示了Wegner承繼了Kaare Klint的設計美學卻走向屬於他自己的設計風格。
China Chair No.4 (FH-1783 ,PP-56/66)
1945, Fritz Hansen, PP Møbler reproduce in 1976W58 D56 H79/SH42 cm
編號NO.4的FH-1783簡化自1943年版的FH-4283,以大量機械生產為考量而重新設計,使用了蒸煮曲木的技術將椅圈一體成型,椅圈左右各減少了一根支撐柱,並拾回了下橫桿的支撐結構,通直且圓潤的線橫桿條讓組裝製作更方便,也讓人聯想到了 Børge Mogensen的經典名作J39。與傳統的明式圈椅相比,這張China chair的椅背更為狹小,讓乘坐者可以更多樣的角度乘坐。Fritz Hansen後來停止生產這張椅子,1976年PP Møbler開始重新生產,並於1991年使用了更新的預壓冷彎技術使得椅圈更為堅固持久。
to be continued....
(*註一)
Dan chair是Søren Hansen 改良於Thonet的No.14 Cafe chair,將Thonet chair兩圈的椅背減為一圈並使角度更向後仰。Thonet Chair可說是木材蒸煮彎曲技術的鼻祖,由德國的設計師Michael Thonet設計於1859年,也被稱作國民14號椅,大角度的彎曲技術大大減少了材料的使用,而且只需螺絲便可以固定整張椅子結構,兼具了美觀前衛的造型和便於生產的能力,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光是從推出至1930年便已銷售了五十萬張,經典的地位難以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