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2015

Finn Juhl : Artistic Vision - the Carried and Carrying elements (1)



"The sculptural in my designs, as for instance the armrest of the 45 chair, was probably a desire to design a chair with a certain subtlety. Although this is of course a subsequent realisation. I measured everything I could get close to,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high the armrest could be and how high and how deep the seat could be. I had no idea, as I hadn't been taught to design furniture,.."         -Finn Juhl 1981.


之前我們已經就Finn Juhl受現代藝術中雕塑姿態的影響,也舉了一些Finn Juhl崇尚的藝術家作品來了解他是怎麼受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而獲得啟發,在國外文獻中常見以"Free art"來指稱這些影響Finn Juhl的作品,但Free art這個詞在藝術史中並未真正被定義與詮釋過,究竟"Free art"指稱是哪種風格的作品也找不到更詳細的資訊來說明,或許是這些抽象性、自由的雕塑曲線帶給Finn Juhl使用有機的曲線而得到的一個代稱吧!之後我們會再跟大家討論的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繪畫也同樣地影響了Finn Juhl的作品,但若將這些作品以"Free art"來指稱就不太適合囉。

(左)1954年匠師協會400周年紀念展展覽手冊封面為Finn Juhl前一年推出的NV-53;(右) 1959年匠師協會年展觀展人潮實景 via Det Kongelige Bibliotek  Dansk Kulturarv 

        讓我們先將時間再往前推一點,談到丹麥現代家具設計的起點不能不提到哥本哈根匠師協會(Københavns Snedkerlaug, Copenhaven Cabinetmaker's Guild ),創建於1554年的哥本哈根匠師協會過去他們多為皇室或提供精緻的家具訂製服務為主,19世紀中產階級的興起帶來了消費經濟,家具的需求大增讓各地的工匠們如雨後春筍般的增加,而這也衝擊了匠師協會們的工坊營運。另一方面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德國包浩斯風格,仰賴著德國工業化以及充足的鋼鐵原料供應,並秉持捨棄傳統、簡單實用的減法設計為訴求,包浩斯風格的家具以簡潔的幾何造形與皮件和鋼管的結構設計,並能大量生產而擁有較低廉的價格以致風靡國際。相較之下以農業為主、擁有悠久歷史的手工藝文化且沒有豐富礦產原料的丹麥,在民情(文化差異、民眾喜好)與資源成本(尚處發展中的工業化規模)上使包浩斯風格顯得格格不入,但是這類低價格的進口家具同時也衝擊了傳統的丹麥工匠們,為了抵抗各式各樣的衝擊,匠師們需要一個契機,希冀以其悠久歷史的精湛工藝來開闢新的市場,1927年,他們開始於每年秋季舉辦家具展覽(The Copenhagen Cabinetmakers' Guild Autumn Exhibition),這樣的形式提供了匠師協會的工匠會員們可以有一個展示、銷售的平台,以當時工房們普遍沒有那麼完整的家具銷售管道與供應系統,這樣的機會讓各工匠們可以展現自己的成品外也能與顧客們直接交流,藉以提供訂製的服務催生工坊們更多的商業運作。

        1924年Kaare Klint在皇家藝術學院中創立了家具設計學校,他提倀以實用機能為核心並擁抱傳統經典且加以簡化的風格,Kaare Klint設計了一系列以英式家具造形結構為底蘊的作品後,也為之後發展的丹麥風格開闢了蹊徑。然而在年展創辦初期工匠們以自己親自設計、製作的作品居多,形式以仿製、改良的古典英式、法式風格為主,幾年的展覽下來工匠會員們便發現這樣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們,古典風格家具已被認為少有新意而難獲大眾支持,典雅造形的家具作品或是以厚重皮面布面包覆的大型沙發家具對當時仍較窄小的平房也顯得笨重而不合適,在當時工匠們大多從小就以木作學徒出身,專注在木作技術與工房經營的養成,並未受到設計美學的培養,因此工匠們便開始與其他建築、家具設計師們合作。另一方面,1933年Kaare Klint開始讓匠師協會年展推出了主題競賽的形式,使得設計師與工匠們每年能以隨時勢潮流而制訂不同的主題來參與年展,彼此之間互相激盪創意、技術與美學觀點,而年展也成為了新興設計師們開闊自己名聲的最佳場合,每年秋季的年展成為了丹麥全國上下民眾們都引頸期盼的大事,設計師們在展場上以自己最精采的設計來爭取民眾與評審們的注目,設計師們彼此之間互相競爭讓設計更為精進,而工匠們則用他們精湛的技術來完成設計師們各種獨特新奇的設計,若反應熱烈的話則進而研發生產銷售,這樣雙贏的局面激盪出戰後丹麥設計的黃金時期。工匠與設計師的搭配組合在每年的會場上總帶來熱烈的討論與激辯,進而激盪出了丹麥設計的鼎盛時期。

1954年可說是Finn Juhl極為忙碌的一年,正逢匠師協會400周年,以往都舉辦在設計博物館(Kunstindustrimuseet,the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的年展則擴大舉行並移師至位於Frederiksberg的Forum København展覽會場,其中更邀請Finn Juhl規劃設計了"Home of the Future"展覽(上圖左上方I區上),巧的是本該舉辦匠師協會年展的設計博物館則展出了同樣也是由Finn Juhl擔任展場設計的Georg Jensen五十週年紀念展。via Det Kongelige Bibliotek 

        同樣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加入匠師協會年展的Finn Juhl,他於1937年開始與Niels Vodder合作參與匠師協年會年展,在合作參與年展的初期Finn Juhl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眼光設計了許多線條有機、姿態奔放的皮/布料包覆家具作品,像是1940年與1941年接連設計的Pelican chair鵜鶘椅、Poet Sofa詩人沙發系列等作品,Finn Juhl證明了自己在這樣造形風格上表現的能力,然而同樣的表現形式在使用了多年也難有新意,另一方面Finn Juhl也有感於當時年展參與的作品也多以這樣的型式設計為主,每年年展都展出差不多風格的作品也令人感到乏味,Finn Juhl開始思考著要如何能更進一步突破?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找尋Finn Juhl思考這個問題並找到答案的軌跡。

Grasshopper chair


         1938年Finn Juhl首次參與匠師協會年展的隔年,他便嘗試著與以往不同的椅子設計結構,他嘗試將"the carried and the carrying elements" -即座面與椅框架結構兩者之間的關係做一個明確的分離,也就是把座面(椅墊、椅背)與椅子整體框架(椅腳、椅框...等支撐結構)在工法與視覺上分割、分離的設計,以往在休閒椅的結構上習慣以皮/布面包覆整張椅框架,就像是一件小型沙發的形式,而Finn Juhl則僅將乘坐面包覆起來,而四隻椅腳與扶手等木材質的結構則全部展露於外,就像是個小型沙發卻被四隻腳架住的感覺,讓這種較為大型的休閒椅不在因厚重的包覆而壓抑了空間的調性,展露於外的木質框架帶來了穿透的輕盈感,這件作品是Finn Juhl第一次將這樣突破性的想法呈現在作品中,雖然這樣的形式不能說是Finn Juhl獨創的,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在他之前便曾出現過這樣的設計概念,但Finn Juhl在這件作品之後,對於他在家具的結構設計有了重大的突破,分離的概念讓他的設計顯得越來越不受拘束,他利用分離坐面與坐框的結構陸續設計了其他獨特的表現手法,不能說是Finn Juhl獨創,但我們可以認為是他將這樣的手法發揚光大。這件作品被稱為Grasshopper chair - 蚱蜢椅,確實,從它向後延伸的後腳可以讓人輕易地聯想到蚱蜢準備啟動跳躍的姿態,高椅背兩側的封閉設計也是Kaare Klint師法英式古典家具-Wingback chair的特色,讓乘坐者頭部更舒適地倚靠其中而不受寒風直吹,但Finn Juhl卻使用了誇張的圓弧造形,也是典型的現代藝術表現手法,而如蚱蜢般的外觀更是讓整張椅子顯得非常前衛,然而,或許是這件作品在整體線條與比例上顯得不夠成熟,這件作品並未獲得大眾的青睞一因此從未生產過,這件作品僅只製作了兩件即在匠師協會年展中展出的兩張而已,但這件指標性的作品在Finn Juhl的自宅建置完成後就一直擺放在他的書房裡使用,據傳其中一件在Finn Juhl的藝術家好友Vilhelm Lundstrøm收藏,而另一件則在Finn Juhl與前妻離異後也一併讓前妻帶走了。

44 chair

(左)2012年Finn Juhl 100歲冥誕Onecollection重新推出了限量100張的44號椅,(右)Niels Vodder製作的44號椅

         自1938年Finn Juhl設計了Grasshooper chair蚱蜢椅後,便不斷地在修改調整這樣分離式的結構設計,隔年也發表了一款更為厚重的布面包覆書桌椅,1941、1943年也都有這樣結構的作品發表,然而這些作品卻較沒有那麼為人所知,這些作品在造形都反映了Finn Juhl追求現代雕塑般的有機造形曲線,在比例上不像後來的作品顯得那麼完整,這也驗證了Finn Juhl與其他同期傑出的家具設計師一樣,作品們都擁有著清晰、可追溯的軌跡與歷程。1944年Finn Juhl決定嘗試設計與以往不同概念的椅子,乾脆直接把的厚重皮革、布料包覆移除,而純粹地將木頭框架展現於外,椅腦與背部的接觸面直接保留最單純的木頭材質,並以他最拿手的有機曲線,靈感雖來自於Finn Juhl受現代藝術雕塑曲線影響,但其椅腳、扶手的圓滑曲線卻顯得非常地沉穩與典雅,因為他骨感的線條特色也被稱為"the bone chair"。
         44號椅因其製作技術的限制,使得它在匠師協會年展發表後僅僅只製作了12張便停產,在當時要找到這麼大塊的木料並經過良好的乾燥處理的原木料實屬不易,另外在扶手與椅腳的接合處也因為製作的技術問題無法克服長期使用後易脫榫崩壞的問題,但這張椅子卻是Finn Juhl本人聲稱他最喜愛的作品。從這件作品可以發現他與另一位北歐設計巨擎Hans J. Wegner於1949年設計的經典作品 - The Round chair有幾分神似,Wegner參考了明式圈椅的結構,而Finn Juhl則聲稱是1930年代的藝術思潮給他的靈感,或許是在於扶手與椅腦的有機曲線,另一方面在44號椅坐墊下的斜接橫桿在椅子整體比例設計上有了畫龍點睛的視覺效果,這樣細長的線條造形令人聯想到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作品,細長拉伸的線條讓家具顯得輕盈之外更充滿著戲劇性的獨特魅力。這件作品完全展示了Finn Juhl造形簡化、柔美彷彿雕塑品的設計美學。

受到技術的限制,Niels Vodder製作的44號椅在椅背扶手銜接上分成五段,而Oneollection則克服了這樣的困難而改成三段扶手,而使用雙重套管的接合設計,增加了膠合面積也提升了結構的強度。
        如今依著現代CNC機器的精準度以及乾燥技術的提升讓這張椅子不再受技術限制,2012年為了慶祝Finn Juhl一百歲冥誕,Onecollection重新製作了44號椅,限量一百張以雞翅木並搭配本色植鞣皮製作的44號椅,而其中接合結構都使用了日本朝日相扶製作所(Asahi-Sofu Co.)研發的多重套筒榫接方式,更加改善了44號椅的結構強度,讓這張Finn Juhl最愛的作品能量產出來流傳於世。


45 chair

(左)Niels Vodder製作的45號椅,(右)Onecollection製作的45號椅

        1945年Finn Juhl離開了Vilhelm Lauritzen的事務所,在丹麥的新港(Nyhavn)成立了他的工作室,並在母校的室內設計學院擔任講師教書開始了他獨立設計師的生涯。同年他在匠師協會年展上推出了45號這件可說是Finn Juhl生涯代表作之ㄧ的扶手椅,而45號椅也被織田教授封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扶手椅作品,Finn Juhl延續了1938年Grassshopper椅子的設計想法 - 將"the carrying and the carried elements"座面與椅框結構的分離,並調整了整體的線條與比例,45號椅的作面完全獨立包覆,僅在坐面下使用橫桿連結並以內縮的造形營造出椅子坐面包覆如同漂浮般的姿態,讓45號椅整體變得更優雅且輕巧,橫桿結構也延續了44號椅V型斜接,更為延伸加長的斜線橫桿就像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讓整張椅子呈現出難以忽視的雕塑美感,45號椅是一張介於書房扶手椅與休閒椅之間的椅子,也因此它擁有高座高且後仰角度較大的特性,而其圓潤呈流線形向外延展的扶手曲線,提供了乘坐者絕佳的觸感與舒適度,也因為它分成三段的扶手以及幾乎找不到直線的框架結構,在在考驗了工匠的製作技術與精準度,而這樣困難的作品在Niels Vodder高超的手藝下如實地呈現,在在展示了Niels Vodder精湛的製作技術。

因為45號椅的經典以及製作技術的困難,能獲得授權製作的工匠們往往都是當時最出色的工匠,對工匠們而言也是種榮耀,至今常常會有許多人討論不同工匠製作的45號椅線條與工法上不同,這若要討論起來又是另一番長篇大論了,但不得不提的是在技術工法上則是越來越突破與成熟,如今授權製作的Onecollection大量採用CNC儀器切割製作,精準度上更甚以往,而在細部的處理也有重要的突破,如直接車削木榫取代木釘、使用日本朝日相扶製作所(Asahi-Sofu Co.)研發的多重套筒榫接方式都大大增加了膠合的強度。

Finn Juhl曾提過自己在設計45號椅時不斷地測量每個尺寸、角度的舒適度,他坦言自己因未曾受過家具工匠訓練,也沒有如Kaare Klint學派那樣紮實的人體測量課程,因此他是自然地以自身環境以及生活經驗的測量與調整而達成45號椅的舒適感,因此45號椅也證明了就算不是出自工匠或Kaare Klint學派,Finn Juhl也能設計出一款舒適好坐的椅子,自此Finn Juhl展開了他一系列在這樣分離式的結構設計美學,並結合了他拿手的有機包覆造形、流線的曲線造形木扶手以及纖細的斜線木橫桿等在45號椅中看得到的表達元素,設計出件件知名的作品,也難怪織田憲嗣教授會認為45號椅為"現代椅子設計之母"。


FJ-50 "Kaufmann table"

(左)現今Onecollection生產的Kaufmann table,(右)Kaufmann table在當時似乎是可提供不同的客製化需求

        1945年Finn Juhl為了他位於Kratvænget的家設計了一張辦公桌,由工匠Niels Vodder所製造並在當年的匠師協會年展展出,或許是因為童年推出了代表作的45號椅而獲得大眾矚目,使得這張書桌被則沒有那麼讓人熟知,但這張書桌爾後在美國Baker公司也有生產,可千萬別小看它的魅力。這張書桌展現了Finn Juhl在同年推出的45號椅的特色,厚實且向下向內縮的球形曲線,以及桌腳框架橫桿內縮並外露桌腳的設計手法,彷彿桌板浮出水面般與桌腳分離的視覺漂浮感,而外露的桌腳上緣圓滑的球形外觀更讓桌子顯得輕巧而活潑。這張書桌利用了對比色的材質桌板與桌腳(常見的配色為楓木桌版/柚木框架,也有胡桃木或其色對調的配色),產生的對比反差讓視覺上更能展現桌板與桌腳分離的漂浮感,而在桌腳底部也接上了深色腳套管以及桌腳橫撐鑲嵌黃銅邊條則是出於Finn Juhl機能性的追求,讓桌腳及橫撐不致因雙腳常活動的觸擊而造成髒污,這樣因為與人體較常使用、髒污的部位做材質上變化的設計手法在當時相當普遍,在Finn Juhl之後設計的作品中中也常出現。一張簡單的書桌卻處處充滿細膩與柔和的細節,這樣出色卻低調的作品卻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為感念Edgar Kaufmann Jr先生伯樂的眼光讓FInn Juhl可以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因此Onecollection公司再重新生產這張書桌並給了它"Kaufmann table(考夫曼書桌)"的命名。








to be continued...

Finn Juhl的設計還有太多太多還沒說夠呢,下一篇我們再繼續為大家介紹他其他分離式結構的設計們囉~


沒有留言: